设为首页加入收藏联系方式欢迎来到 · 视点印象网
历史您的当前位置: 主页 > 历史 > > 正文
万家灯馆卿烈军:一灯如豆昏昏摇影
时间:2021-11-02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时代越繁华,灯越明亮,且灯的形式,也不再拘于书桌妆台上摇摇曳曳的星火之光。在卿烈军的藏品里,我们还见到宋人烧陶做的影灯,笔筒形

  时代越繁华,灯越明亮,且灯的形式,也不再拘于书桌妆台上摇摇曳曳的星火之光。在卿烈军的藏品里,我们还见到宋人烧陶做的影灯,笔筒形,四面是泥偶,中间一盏灯,灯亮时便投下泥偶的影子在四壁上,影影绰绰,如真似幻。

万家灯馆卿烈军:一灯如豆昏昏摇影

 


  卿烈军,古灯收藏者,原宛平城"万家灯馆"的主人,历时二十余年收藏陶瓷古灯四百多盏。

  "灯没有童年。现在最早有实物可考的就是战国的青铜灯,制作相当精美,等于一上来就呈现出比较成熟的姿态。在青铜灯之前当然也有照明工具,但不是所有照明工具都是灯,差别在哪儿呢,要从灯的演变史来谈。"他指向桌上一只高足矮唇的陶土器道,"那就是灯的前身--豆。"

  比较灯和豆,豆像是一只高足支起来的阔口陶土盏,盏中心平坦无物。而灯,在盏中心做了个插放灯芯的凸起,无一例外。

  "瓦豆谓之灯,"卿烈军解释,"瓦是陶,豆本来是种食器,但它也同时作为灯使用,这就形成了一段模糊时期,没法说清哪种豆是灯,哪种不是。直到后来发现一只豆,中间多了一个尖锥形的小突起,显然是固定烛或其他可燃物用的了。至此,它才从构造上完成了灯的造型。这是灯演变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分野。"

  "所以,"卿烈军定义,"什么是灯--专为了照明所制造的器具。而青铜灯是最早的,具有这种明确职能分野的器具。"

  如今回看,自战国青铜灯甫一跃入世人眼目起,已是一派光明错落的景象,河北省平山县中山国墓葬出土的十五连枝青铜灯,灯作树形,连以榫卯,共分十五枝,上有群猴游戏,金鸟啼鸣。足证那个时代制灯技术的繁华。至六国席卷归秦,秦又匆匆告终之后,汉高祖得天下,入秦宫巡府库,金玉珠宝尚不足道,唯独惊见一座青玉五枝灯--"高七尺五寸,作蟠螭,以口衔灯。灯燃,鳞甲皆动,焕炳若列星而盈室焉。"

  在战国、秦时期,灯的繁荣本身是一个暗示,无论是高贵的青铜、瓷、玉材质,抑或繁复费时的做工,均非普通百姓所能享用得起。正如卿烈军所说,"灯的变革是由贵族们推动的,它是一种奢侈品--所以灯能精细到什么程度,也就侧面体现了当时社会繁荣到什么程度。"

  故而,在国力和文化水平都达及鼎盛的汉朝,灯具也迎来了一个繁荣的高峰。著名的"长信宫灯"便是两汉灯的典型代表,少有人知的是,长信宫灯非但以其造型优雅、设计奇巧而取胜,它还是有史可考的第一盏环保灯。

  "汉朝发明了釭灯--一种无烟灯,长信宫灯就是釭灯里的代表。我们看到长信宫灯持灯侍女的右手搭在灯上,其实这右手袖子的作用就像烟囱,燃灯时候产生的烟尘,顺着袖子进入灯身,就融进灯身的清水里头了。这样来保持环境的清洁。"

  釭这个字不常见,但提起晏小山的"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倒是无人不知,暌违佳人,一夕得见,忽然似乎世上只剩这两个人一盏灯,隔灯而坐,竟如隔山隔海,相对无言。那一种彻底的静,只有一盏同样清静的"银釭"才衬得上。

  时代的演进不仅带来了造型革命与技术进步,当灯的进步越来越多由民间手工艺者而非贵族推动时,加诸其上的文化限制也终于输给了民间的新鲜泼辣劲。唐以前的灯具插放灯芯的灯头均位于灯盏中央,此种传统源于周礼中对于火炬安放的规定,以示泱泱大国之尊严。而到了唐,古老规矩不攻自破。对于这一点,卿烈军也以他的藏品为例给出了证实。

  "中原地区,唐之前灯头都是在正中,只有波斯人的灯像壶一样,灯捻插在侧边。到了唐很多胡俗胡器传入了中原。中原人也接受灯捻儿偏在一边了,所以后来才会有壶形灯,燕尾灯。包括到了宋,衍生成多头灯,我见过一把四川的宋多头灯,一盏灯上五六个头,可以一起点燃。"


  时代越繁华,灯越明亮,且灯的形式,也不再拘于书桌妆台上摇摇曳曳的星火之光。在卿烈军的藏品里,我们还见到宋人烧陶做的影灯,笔筒形,四面是泥偶,中间一盏灯,灯亮时便投下泥偶的影子在四壁上,影影绰绰,如真似幻。至于灯笼和由此衍生出来的花灯宫灯,则更是奇彩异形,不可胜数,由东京梦华录来看,北宋时上元灯节已经蔚为盛大,挂灯的山棚自冬至后便开始搭建,十五当夜,倾城出动,观灯游人集满御街。当时姑娘们喜欢在襟上佩戴一种袖珍灯球,大小如枣栗,辉映如珠翠,尽态极妍。此时的灯,早已脱离了四面瓷盏、一方银台的束缚,化作东风吹花,化作星河垂地,化作了一夜鱼龙舞。待月尽灯销,游人醉去之时,那独立在灯火阑珊处的,便是稼轩词中的女子了。

  纵有繁花着锦日,终须烟消火灭时。时至今日,古灯的命运也渐入灯火阑珊,卿烈军对此倒未置一词,谈到古灯渐渐退出人们的视野时,他也只是淡淡地补充一句:"其实消失的时间不长,我们小时候还有人用的。八十年代有些地方的农村还在用,没有电,必须用。"

  随着电的普及,这些地方的老灯也都逐步告别了人们的生活。时代进步的必然,却也让人有一点微微的伤感。时至今日,不知有多少人的记忆里还存留着小时候的一灯如豆,昏昏黄黄的摇影。而古灯,则在茫茫的时代之中渐行渐远,像唐人诗里说的那样--珠箔飘灯独自归。

(编辑:文硕)

chlamydia throat symptoms click free std testing seattle

相关热词搜索:



免责声明:本篇文章转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本网站不负责任何法律责任。联系方式:QQ:3098026269
新闻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