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联系方式欢迎来到 · 视点印象网
文化您的当前位置: 主页 > 文化 > > 正文
从致青春看怀旧:炒冷饭不如多创意 多生搬硬套
时间:2021-11-02来源:腾讯文化
[导读]怀旧经济欲长远火热,关键在于保持怀旧的大前提,融入更多现实情怀,并不断拓展怀旧的形式、提高怀旧的格调。如果长期停留在老物件

    [导读]“怀旧经济”欲长远火热,关键在于保持怀旧的大前提,融入更多现实情怀,并不断拓展怀旧的形式、提高怀旧的格调。如果长期停留在老物件置换的创意水平,怀旧将成为一碗时不时被翻炒的冷饭。

 

从致青春看怀旧:炒冷饭不如多创意 多生搬硬套

 

资料图(腾讯文化配图)

 

    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上映以来票房飘红,成为2D华语片首日票房的新晋冠军,并被媒体称为“内地十年来最好的青春片”。除《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外,《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山楂树之恋》《老男孩》等电影,也都曾因“青春”与“怀旧”的标签大获成功。

 

    众所周知,目前中国文化市场的消费主体人群是“70后”“80后”。对他们来说,那些能体现和印证自己青春岁月的文化产品,不论是影视、音乐作品,老物件,或是怀旧国产品牌,他们都格外愿意埋单捧场。

 

    有分析认为,“70后”“80后”开始集体怀旧,是因为这两代人开始步入了生命的高压期:上有老下有小、还房贷、供车子、工作、升职、相互比较……纠结成一张无形的高压网,将他们压得透不过气。只有在怀旧中,他们能抛开眼前的郁闷,体会到些许放松和愉悦。

 

    也有媒体称,人群集体怀旧,并肯大方为之消费,体现了现代社会青年人群间日益淡漠的人际关系,这些“不老不小”的人,似乎只能在怀旧中才能引起共鸣,产生交集。

 

    不论怀旧的原因为何,“怀旧经济”确已成为市场中日益壮大的一支部队。近十年来,回力球鞋重登市场,“国民床单”微博走红,《年代秀》荧幕热播,“李雷韩梅梅”大受关注。各种印刷着“青春”“怀旧”和“梦想”的衣、帽、衫走俏,各种名叫“时光”“年华”和“老房子”的酒吧开张,各种标签“校园”和“纯爱”的电影大卖……“怀旧消费”爆发出巨大潜力。

 

    然而一件又一件披着怀旧外衣的“单品”,却此起彼伏地重复着“重出江湖”“二次大红”却又“渐渐隐退”的命运。

 

    不论是“李雷韩梅梅”,还是“青春文化衫”,任何怀旧因素被过度消费后都会造成消费者的审美疲劳。目前的中国怀旧经济,仍处在一个初级阶段,某一个主题火爆后,众商家一拥而上、扎堆“生产”。于是,怀旧变成了庸俗,相关产品短暂火热后再次隐退不可避免。

 

    有专家分析,“怀旧消费”的主要目的,是要调动某个群体的集体记忆以实现经济效益。对于“80后”来说,怀旧已经不仅仅是集体记忆的宣泄,在某种程度上更是一种个性表达。因此,给怀旧披上“时尚”外衣就显得尤为重要。

 

    将“怀旧”与“创新”较好结合的范例是“80后”相声团体——“嘻哈包袱铺”。这个典型“怀旧经济”团体的相声题材,大多取材于“80后”熟知的生活和记忆,利用传统的表演形式,幽默自然地反映了“80后”的生活、情感状态。从业余爱好,到尝试表演,再到形成产业,这群“80后”男孩赚了个盆满钵满。同时,他们也不忘及时汲取最新鲜、最热门的话题,不断充实表演的跨度与深度,给消费者带来源源不断的快乐与回忆。

 

    “怀旧经济”欲长远火热,关键在于保持怀旧的大前提,融入更多现实情怀,并不断拓展怀旧的形式、提高怀旧的格调。如果“怀旧产品”长期停留在老物品销售、老物件置换、怀旧情调餐吧酒吧的创意水平,怀旧将成为一碗时不时被翻炒的冷饭,“怀旧经济”本身变成“怀旧”也不远矣。

 

    延伸阅读:

 

    引发怀旧热潮的《致青春》收获两极化评价

 

    黑赵派

 

    出版人路金波:《致青春》融入了幽默、煽情、浪漫、伦理、悬念、情仇、死别、王菲等有利票房的各种元素,唯一缺失的是干净的爱。片中的女性都鲜亮动人敢爱敢恨,所有的男人都懦弱猥琐。130分钟冗长无序(韩庚伤疤那条线可删)。同类型比,《三个白痴》100分,《那些年我们爱过的女孩》80分,此片可得40分。脑残烂片一枚,鉴定完毕。

 

    挺赵派

 

    影评人杨劲松:我是属于偏爱《致青春》的,她把自己彻底藏在摄影机的后面,这不仅是大智慧,更表明了她要将自己的处女作表达与大众分享的一个姿态。一切傲慢与偏见,一切高捧与践踏,一切虚情与真相,都会在一个人面前得到最后的公正与公平,那就是时间!时间会证明赵薇的《致青春》到底是部有多少价值的中国电影。

 

    对比图书原著,不受读者认可

 

    有网友认为,原著注重细节刻画,而赵薇的电影恰恰在细节处理上十分粗糙,电影的前半部分青春内容十分突出,后面故事回摆力度不够,好多细节都没有交代清楚,使得电影有“头重脚轻”之感。有网友这样形容这部电影:《致青春》观众分为两类,没看过原著的男性观众认为拍的很好,看过原著的女性观众表示不如小说好看,没啥感觉。

 

    对于一些看过原著小说《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的原著党来说,这部电影难免遭吐槽,改动太多,编剧李樯坦言,剧本改编是二度创作,“很多人喜欢书,你改一点就认为怎么样怎么样,我觉得最起码成熟观众应该知道,根据这个作品改编一定是符合我们作为创作者的一种美学和对生活态度的。”影片上映后也遭遇了两极化的评价,李樯说自己也在思考有什么遗憾,但是他觉得这个遗憾可能还需要沉淀两年才能看清楚,基本上电影很好地演绎了剧本,实现度达到95%。

 

    生搬硬套,客观和历史硬伤存在

 

    从叙事结构到场景切换极度混乱,当然这与导演本身没有建立起情感维度有关,但更与叙事逻辑混乱之下瞻前顾后不无关系。影片校园景观设置十分随意,转战南北几个高校拍摄出了貌似很美的校园场景,其实没有制造出一个令人印象深刻魂牵梦绕的集中经典场景。且有不少硬伤,如影片某场景中背景横幅写得迎接十二大,十二大是1982年,彼时高校学生中流行的是穿旧军装,主旋律是振兴中华,偶像是郎平,这与影片中所塑造的青春记忆所去甚远。

 

    腾讯文化综合整理,媒体来源新华网、北京日报、北京青年报、新快报.

 

(编辑:包雪杉)

wife cheated when your husband cheats click

相关热词搜索:



免责声明:本篇文章转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本网站不负责任何法律责任。联系方式:QQ:3098026269
新闻图片